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昂洮铁路)

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析(1)
作者:李占才
铁路,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引进到中国晚了半个世纪。中国铁路从1876年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70多年的发展和沿革。由于多种形式筑路、多种性质的铁路并存,使中国铁路从修筑到管理,都非常杂乱和纷繁,具有一些明显特色。本文择其最为突出的两点(即“强势人物”修筑铁路和按铁路线设置路局管理铁路运营)加以分析。
一、强人筑路
近代中国,“外商”、“外资”、“外国人”在华直接修建的铁路,基本上是列强国家的“投资商”、“侵略者”在列强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占领区”内修筑的铁路,或者在华方治理区域内通过不平等条约修筑甚至擅自修筑的铁路。我们所说的强人筑路特色,并不是指列强在华直接修筑铁路,而是指在中国各种形式的“自办”铁路中,充分体现出“强人”修筑铁路特色。所谓“强人”,是专门指在全国或者在地方有权有势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所谓强人筑路,是指一些名义上虽然不在铁路主管部门供职或不直接分管修筑铁路的强势人物,实际上主使着铁路的修筑。国家政治体制,必然影响到铁路建设和铁路管理体制。近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官僚化政体依旧,但中央集权日渐势微,封疆大吏日益权重、地方割据势力日渐兴盛,使铁路修筑体现出强人筑路的特色。每条铁路修筑,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强有力的实权人物,或策划或直接出面,新铁路在他们手上诞生,也紧紧控制、操纵在他们手上。
1、李鸿章与唐胥铁路。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就诞生在时为洋务事业实际主持人的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之手。当时中国风气未开,举国上下、朝野内外,一致反对修筑铁路。李鸿章开始时对修筑铁路也抱有疑虑,但很快便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他上书朝廷,呼吁四方,从国防建设和经济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主修筑铁路。他指出:“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在上下一致反对、排斥铁路的大氛围中,主张修筑铁路的仅李鸿章、郭嵩焘、左宗棠、丁日昌、刘铭传等数人而已,尤其是李鸿章,不遗余力地呼吁修筑铁路,但他的呼吁被反对筑路的声浪所淹没。李鸿章并不气馁,不仅仍不失时机地游说筑路,而且还身体力行地率先修筑铁路。
1875年李鸿章派唐廷枢筹办直隶开平煤矿,为解决煤炭运输困难,唐廷枢提议修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得到李鸿章大力支持,并终于获得朝廷允准。唐胥铁路1880年秋冬间动工,顽固派大臣闻讯后极力反对,说什么“轮车所过之处,声闻数十里,雷轰电骇,震厉殊常,于地脉不无损伤”。顽固派势力根深蒂固,反对修筑铁路之声甚嚣尘上,朝廷为之所动,遂下令停建铁路。修好的路基上不准铺设铁轨,成了一条“大土路”。李鸿章继续游说、疏通、斡旋,并许诺铁路铺轨后不行驶机车,以骡马拉煤车,才使朝廷勉强开恩,铁路工程得以继续施工铺轨。1881年底,这条仅9。2公里的铁路建成,翌年初开始用骡马牵引车辆在铁路上运输煤炭,被人戏称为“马车铁道”。随后,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煤矿锅炉、器械、材料改装成一台轻型机车,牵引车辆。顽固派官僚闻风而动,群起反对,“连奏弹劾,谓机车行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于是朝廷下旨查办,机车“旋被勒令禁驶”李鸿章继续努力,使尽浑身解数,终于说服朝廷,准许开行机车。有了铺设铁轨的路,并行驶机车车辆,这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铁路。在李鸿章的坚持下,随着国防形势的需要,唐胥铁路得以向西延展至芦台、天津,向东延展到山海关、绥中,在此基础上,后来修成关内外铁路,即京奉铁路(北京至奉天——今沈阳)。
如果没有李鸿章的坚持和努力,如果李鸿章不是位高权重的强势人物,当时修筑唐胥铁路以至后来修筑京奉铁路,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正如1933年出版的《铁道年鉴》第一卷所说:“设非李鸿章等百折不回,尽力提倡,吾国铁路将无建筑之日。”曾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的张嘉礅也评价说:唐胥铁路成为“京奉铁路之始基”,“此线幸免于遭遇淞沪铁路(被拆)之厄运,而得为今日中国铁路之鼻祖。否则中国之有铁路,尚不知始于何年何月。”
2、张之洞与卢汉铁路。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的修筑,与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先后任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有着密切关系。当李鸿章奏请朝廷把津唐铁路展筑至北京通州的提议遭到顽固派官僚强烈反对、使该项工程无法进行之际,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于1889年4月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批评顽固派反对修筑铁路的论调,主张多修铁路、快修铁路,而且指出铁路不仅服务于国防,更应“以开通土货为急”。张之洞以务实的态度,提出既然津通铁路工程受阻,可以缓建,另选阻力较小的路线修筑。为此,他建议修筑自北京城外卢沟桥至长江岸边汉口的南北铁路大干线,沟通腹地,纵贯三省,将大大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开发。张之洞的奏折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赞赏,促使清廷确定以修筑铁路为国策。不久,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更为积极地推进修筑卢汉铁路。几经辗转,京汉铁路终于修筑成功。
此外,张之洞1895年暂署两江总督,他积极倡议修筑沪宁铁路,并率先建成淞沪铁路。收回粤汉路权和借款修筑津浦铁路的对外交涉事宜,张之洞为主持人,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上述两条铁路的修建,创造了前提条件。
3、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与东北铁路。东北铁路原来多为外国人控制,即俄国(后为“苏联”)人控制的东清铁路(后改为“中东铁路”)和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及其支线,总长度达2874公里;真正属于中国的铁路仅京奉铁路山海关至奉天(沈阳)段,连同支线共计531公里,约占东北铁路总长度的15%。在东北国土上,铁路线尽为外国人把持,铁路之利尽为外国人所获。沙俄、日本还利用铁路线不断向东北扩张势力,尤其是日本,通过“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加紧向满蒙地区扩张和渗透,并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屡屡提出满蒙地区新的路权要求,企图在满蒙地区修筑更多的铁路以为其侵略扩张服务。而且,虽然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都极力吸收中国人的客货运输,但客货运价以及度量衡都由俄国(苏联)、日本标定并按他们的标准计算,还收取卢布、日元或按卢布、日元结算,这对中国客商极其不利,也很不方便。面对外国人把持路权并利用铁路扩张渗透的强烈刺激,东北民众热切盼望当局能自己修筑铁路,以开发东北,便利民众。“东北王”张作霖控制东北之后,便苦心经营东北,努力修筑铁路,以利运兵和开发。尤其是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战败以后,退回东北,自称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宣布东三省自治,大规模筹划在东北修建自己能控制的铁路,并拟定了庞大的铁路修筑计划。19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获胜,张作霖重心转向关内,东北地区铁路计划实施放缓。1925年张作霖部将郭松龄率兵倒戈,回师关外,直捣张氏老巢奉天城,在极其危急的最后关头,张作霖借助日本人的帮助击败郭松龄。但是,事变过程中,张作霖在黑龙江省的一些亲信试图率兵南下保卫奉天,攻击郭松龄,但苏联方面控制着中东铁路(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长春),不许黑龙江地区的军队利用火车南运,致使张作霖在黑龙江的亲信无法迅即南下以救奉天之危。这件事对张作霖刺激很大,他决心加快修筑自己能控制的铁路。随后,张作霖与苏联关系交恶,张作霖欲向北满增兵,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对张作霖运兵限制苛刻,即不解除武装一律不准搭乘火车。这更令张作霖窝火,他督率各方,加大铁路修筑力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地区多种性质、多种形式的铁路纷纷上马,加快施工。而且顶着日本方面的压力(在北满地区修筑铁路日方阻力较小,有些线路日方还予以支持;在南满地区修筑铁路除非少数线路对日方有利益外,一般日本方面都施加压力,进行阻挠),采用明争、暗抗、软磨、送些好处(如向日方借款、把工程发包给日方等)或者悄悄进行等多种方式化解日本的百般阻挠,大力推进铁路建筑。
从1912年到1928年,东北地区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1800多公里。其中最主要的铁路线有:吉长铁路,自吉林省城至长春,长127公里,该路动工于清末,完成于民初;吉敦铁路,自吉林省城至敦化,长210公里;四洮铁路,自南满铁路四平街站经通辽至洮南,长427公里;洮昂铁路,洮南至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附近的昂昂溪,长220公里;京奉铁路锦朝支线,自京奉铁路锦州至朝阳,实际只修至金岭寺,长113公里;京奉铁路大通支线,自京奉铁路大虎山站至通辽,长251公里。大通支线的修筑最费周折,是一段一段地越跨栏式的向前修筑的。为便利黑山八道壕煤矿区煤炭运输,京奉铁路局修筑了一条大虎山至八道壕的长29公里的支线,日本方面对此未提出异议。该支线完成之后,又悄悄地向北延展至新立屯,也没有引起日方注意。此时四洮铁路已经全线通车,为了沟通与四洮路的联络,又从新立屯继续向北修筑,打算修到彰武和通辽,与四洮路的郑(家屯)通(辽)支线相衔接。日本方面发现以后,进行了百般阻挠。张作霖顶住日方巨大压力,利用软磨、硬挺的方法化解日方的阻挠和破坏,坚持修筑这条铁路,并加紧施工,终于在1927年10月全线竣工通车。该路贯通,洮昂、四洮、大通铁路联络为一体,使东北有了一条纵贯三省与南满铁道平行的南北铁路交通线。北满可以经由中国自己的铁路线通达南满以至进入关内,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意义都很大。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作古,张学良子承父位主持东北大局,继续加紧修筑铁路。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又新修筑铁路660多公里。此间完成原已动工修建和新修建完成的主要铁路线有:沈海铁路,自沈阳至海龙又延展至朝阳镇,干支线长358公里;吉海铁路,自吉林省城至朝阳镇,与沈海铁路相连通达海龙,故名吉海铁路,长183公里;呼海铁路,自黑龙江省呼兰县松浦经绥化至海伦,长215公里;齐克铁路,自洮昂铁路终点昂昂溪至克山,长205公里,因九一八事变影响未能全部完工;洮索铁路,自洮昂铁路的洮安至索伦,长170多公里,因九一八事变影响未能全部完工。
在张氏父子主持下,东北铁路有了长足发展。1929年,张学良以北宁铁路(原京奉铁路山海关以外段)为中心,创办西四路(北宁、四洮、洮昂、齐克)和东四路(北宁、沈海、吉海、吉敦)两条纵贯线联运,效益非常好。但遭到日本方面的嫉恨和仇视,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大举侵略东北后,东北铁路悉数沦陷。
4、张静江与杭江、淮南、江南铁路。1927年春北伐军进入长江流域,攻取浙江后由张静江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就职浙江省政府主席后不久,即筹划修筑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但旋即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张静江全力以赴地为蒋介石筹措军费,不久又到南京出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杭江铁路工程搁浅。1928年秋,张静江再次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杭江铁路建设计划得以实施。张静江以“先求其通,再求其备”为原则,采用轻轨铺设,并无偿征用土地,减低造价,终于建成浙江省有的杭江铁路,并由江山一直修到浙赣交界的玉山。后来铁道部与江西省合作,延长杭江路,修成浙赣铁路。
张静江后来又出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建设委员会成立淮南矿务局,在九龙岗开采煤炭。为了运输煤炭,由建设委员会拨款或者垫款,修筑了淮南铁路(田家庵至裕溪口,长215公里)。该路是属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所有的“公营铁路”。
张静江还以建设委员会(当时设有铁道部,专管全国铁路事务,建设委员会并不分管铁路建设事宜)委员长身份,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声望,发起成立商办江南铁路公司,买下铁道部宁湘铁路旧产芜湖至湾沚段铁路,然后扩展该路,修成一条由南京经芜湖通至孙家埠的江南铁路。在张静江的主持和斡旋下,这条民营铁路工程造价低,运营效果颇佳。
5、阎锡山与同蒲铁路。阎锡山1930年中原大战兵败后退避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以赴国难为由重返山西,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俨然成为“山西王”。山西省北有平绥铁路(北平至包头)过境,南有正太铁路(河北正定至山西太原)与平汉铁路相连,但南北两路不相连接。若修一条北起平绥线上的大同、经省会太原、南达蒲州、再延展至黄河岸边风陵渡口(与对岸潼关隔河相望,过河即可与陇海铁路相连)的铁路,则可大大方便山西的交通。1932年7月,正太铁路法国借款偿还完毕,正太铁路一切权益完全收归国有,国民政府拟定以正太铁路盈余作担保,向法国续借一笔款项,修筑大潼铁路(大同至潼关)和太沽铁路(太原至大沽),并首先修筑大潼铁路。阎锡山认为,国民政府修筑大潼铁路,蒋记中央势力必然渗透到山西。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他当机立断,成立晋绥兵工筑路指挥部,以兵工为主体,就地征工征料,还动用了自己在法国的存款从德国购买轨料和机车车的铁路线,至抗战爆发时大部完工。该路与正太铁路同为1米轨距,却采用每码32磅的轻轨铺设,每轴载重仅8.5吨;而正太路轨重每码55磅,每轴载重为14吨。这样一来,潼铺路上行驶的机车车辆均可在正太路上行驶,而正太路上行驶的机车车辆却不能在同蒲路上行驶。借此抵御蒋记“中央势力”进入阎记地盘。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强人筑路,确实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缺乏民主机制,专制强权理念根深蒂固,要做成一些大事哪怕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大事,需要“权威”推动。当中央集权强有力的时候,中央朝廷或政府是最至高无上的“权威”,由它推进重大事项的开展,而且也只有它才能够推动重大事项的展开并收到预期效果。当中央集权势微的时候,则只有身居要职或独当一面、或独霸一方的强势人物充当“权威”,出面操持,才能做得并做成“大事体”。当然,铁路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交通运输领域先进的生产力,铁路的修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从这一方面分析,强势人物推动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容置疑的积极意义。
但是,强人筑路,强人也必然控制铁路,操纵铁路运营。李鸿章策划修筑的铁路,为李鸿章所控制。东北地区张氏父子主持修筑的铁路,皆操之于张氏父子之手。同蒲路则完全受制于阎锡山,以至于铁路运营收益,也大都划到阎锡山的帐下。阎锡山为修筑铁路虽然动用了自己国外的存款,并从自己私银号里借出款项拨到专门成立的“铁路银号”以充筑路经费,但同蒲路建筑费由山西省政府投资,由省生产保护费及公营事业收入各担半数,阎氏动用的私款,是以借款形式暂时借用的,由省政府归还。更何况筑路动用了大量兵工,无偿征工征料,确属取之于民。建成的铁路却成为阎氏私产,一切收益尽入阎氏囊中。张静江主持修筑的淮南铁路,是由建设委员会投资,建设委员会是国民政府下属国家机构,经费由国库支拨,因此建设委员会投资修建的铁路,理所当然地属于国有性质。但是,张静江援引公营铁路条例,淮南铁路不归铁道部管理运营,而归建设委员会管理运营,不属国有铁路,而属“公营铁路”,由他自己控制。抗战爆发之后,张静江竟然将淮南铁路连同建设委员会经营的淮南煤矿以及南京下关、常州戚墅堰两座电厂,一起作价私自售于宋子文兄弟经营的中国建设银公司,将所售价款分给建设委员会各部门官职员,以资大家“逃难”之用。大笔国有资产全部流失,公营产业变成了私营产业,成为近代中国铁路史上的一大笑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强人筑路、强人管路的弊端之所在。这就告诫我们,在中国,“强势人物”推动开展重大事项(哪怕是对国计民生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的事项),最容易发生“强势人物”操纵国家、社会重大事项的“割据”局面,甚至会滋生化公为私的腐败现象。

中国的铁路由什么时期开始兴建。

铁路,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引进到中国晚了半个世纪。中国铁路从1876年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70多年的发展和沿革。由于多种形式筑路、多种性质的铁路并存,使中国铁路从修筑到管理,都非常杂乱和纷繁,具有一些明显特色。本文择其最为突出的两点(即“强势人物”修筑铁路和按铁路线设置路局管理铁路运营)加以分析。
一、强人筑路
近代中国,“外商”、“外资”、“外国人”在华直接修建的铁路,基本上是列强国家的“投资商”、“侵略者”在列强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占领区”内修筑的铁路,或者在华方治理区域内通过不平等条约修筑甚至擅自修筑的铁路。我们所说的强人筑路特色,并不是指列强在华直接修筑铁路,而是指在中国各种形式的“自办”铁路中,充分体现出“强人”修筑铁路特色。所谓“强人”,是专门指在全国或者在地方有权有势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所谓强人筑路,是指一些名义上虽然不在铁路主管部门供职或不直接分管修筑铁路的强势人物,实际上主使着铁路的修筑。国家政治体制,必然影响到铁路建设和铁路管理体制。近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官僚化政体依旧,但中央集权日渐势微,封疆大吏日益权重、地方割据势力日渐兴盛,使铁路修筑体现出强人筑路的特色。每条铁路修筑,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强有力的实权人物,或策划或直接出面,新铁路在他们手上诞生,也紧紧控制、操纵在他们手上。
1、李鸿章与唐胥铁路。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就诞生在时为洋务事业实际主持人的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之手。当时中国风气未开,举国上下、朝野内外,一致反对修筑铁路。李鸿章开始时对修筑铁路也抱有疑虑,但很快便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他上书朝廷,呼吁四方,从国防建设和经济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主修筑铁路。他指出:“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在上下一致反对、排斥铁路的大氛围中,主张修筑铁路的仅李鸿章、郭嵩焘、左宗棠、丁日昌、刘铭传等数人而已,尤其是李鸿章,不遗余力地呼吁修筑铁路,但他的呼吁被反对筑路的声浪所淹没。李鸿章并不气馁,不仅仍不失时机地游说筑路,而且还身体力行地率先修筑铁路。
1875年李鸿章派唐廷枢筹办直隶开平煤矿,为解决煤炭运输困难,唐廷枢提议修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得到李鸿章大力支持,并终于获得朝廷允准。唐胥铁路1880年秋冬间动工,顽固派大臣闻讯后极力反对,说什么“轮车所过之处,声闻数十里,雷轰电骇,震厉殊常,于地脉不无损伤”。顽固派势力根深蒂固,反对修筑铁路之声甚嚣尘上,朝廷为之所动,遂下令停建铁路。修好的路基上不准铺设铁轨,成了一条“大土路”。李鸿章继续游说、疏通、斡旋,并许诺铁路铺轨后不行驶机车,以骡马拉煤车,才使朝廷勉强开恩,铁路工程得以继续施工铺轨。1881年底,这条仅9。2公里的铁路建成,翌年初开始用骡马牵引车辆在铁路上运输煤炭,被人戏称为“马车铁道”。随后,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煤矿锅炉、器械、材料改装成一台轻型机车,牵引车辆。顽固派官僚闻风而动,群起反对,“连奏弹劾,谓机车行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于是朝廷下旨查办,机车“旋被勒令禁驶”李鸿章继续努力,使尽浑身解数,终于说服朝廷,准许开行机车。有了铺设铁轨的路,并行驶机车车辆,这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铁路。在李鸿章的坚持下,随着国防形势的需要,唐胥铁路得以向西延展至芦台、天津,向东延展到山海关、绥中,在此基础上,后来修成关内外铁路,即京奉铁路(北京至奉天——今沈阳)。
如果没有李鸿章的坚持和努力,如果李鸿章不是位高权重的强势人物,当时修筑唐胥铁路以至后来修筑京奉铁路,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正如1933年出版的《铁道年鉴》第一卷所说:“设非李鸿章等百折不回,尽力提倡,吾国铁路将无建筑之日。”曾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的张嘉礅也评价说:唐胥铁路成为“京奉铁路之始基”,“此线幸免于遭遇淞沪铁路(被拆)之厄运,而得为今日中国铁路之鼻祖。否则中国之有铁路,尚不知始于何年何月。”
2、张之洞与卢汉铁路。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的修筑,与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先后任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有着密切关系。当李鸿章奏请朝廷把津唐铁路展筑至北京通州的提议遭到顽固派官僚强烈反对、使该项工程无法进行之际,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于1889年4月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批评顽固派反对修筑铁路的论调,主张多修铁路、快修铁路,而且指出铁路不仅服务于国防,更应“以开通土货为急”。张之洞以务实的态度,提出既然津通铁路工程受阻,可以缓建,另选阻力较小的路线修筑。为此,他建议修筑自北京城外卢沟桥至长江岸边汉口的南北铁路大干线,沟通腹地,纵贯三省,将大大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开发。张之洞的奏折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赞赏,促使清廷确定以修筑铁路为国策。不久,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更为积极地推进修筑卢汉铁路。几经辗转,京汉铁路终于修筑成功。
此外,张之洞1895年暂署两江总督,他积极倡议修筑沪宁铁路,并率先建成淞沪铁路。收回粤汉路权和借款修筑津浦铁路的对外交涉事宜,张之洞为主持人,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上述两条铁路的修建,创造了前提条件。
3、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与东北铁路。东北铁路原来多为外国人控制,即俄国(后为“苏联”)人控制的东清铁路(后改为“中东铁路”)和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及其支线,总长度达2874公里;真正属于中国的铁路仅京奉铁路山海关至奉天(沈阳)段,连同支线共计531公里,约占东北铁路总长度的15%。在东北国土上,铁路线尽为外国人把持,铁路之利尽为外国人所获。沙俄、日本还利用铁路线不断向东北扩张势力,尤其是日本,通过“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加紧向满蒙地区扩张和渗透,并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屡屡提出满蒙地区新的路权要求,企图在满蒙地区修筑更多的铁路以为其侵略扩张服务。而且,虽然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都极力吸收中国人的客货运输,但客货运价以及度量衡都由俄国(苏联)、日本标定并按他们的标准计算,还收取卢布、日元或按卢布、日元结算,这对中国客商极其不利,也很不方便。面对外国人把持路权并利用铁路扩张渗透的强烈刺激,东北民众热切盼望当局能自己修筑铁路,以开发东北,便利民众。“东北王”张作霖控制东北之后,便苦心经营东北,努力修筑铁路,以利运兵和开发。尤其是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战败以后,退回东北,自称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宣布东三省自治,大规模筹划在东北修建自己能控制的铁路,并拟定了庞大的铁路修筑计划。19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获胜,张作霖重心转向关内,东北地区铁路计划实施放缓。1925年张作霖部将郭松龄率兵倒戈,回师关外,直捣张氏老巢奉天城,在极其危急的最后关头,张作霖借助日本人的帮助击败郭松龄。但是,事变过程中,张作霖在黑龙江省的一些亲信试图率兵南下保卫奉天,攻击郭松龄,但苏联方面控制着中东铁路(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长春),不许黑龙江地区的军队利用火车南运,致使张作霖在黑龙江的亲信无法迅即南下以救奉天之危。这件事对张作霖刺激很大,他决心加快修筑自己能控制的铁路。随后,张作霖与苏联关系交恶,张作霖欲向北满增兵,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对张作霖运兵限制苛刻,即不解除武装一律不准搭乘火车。这更令张作霖窝火,他督率各方,加大铁路修筑力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地区多种性质、多种形式的铁路纷纷上马,加快施工。而且顶着日本方面的压力(在北满地区修筑铁路日方阻力较小,有些线路日方还予以支持;在南满地区修筑铁路除非少数线路对日方有利益外,一般日本方面都施加压力,进行阻挠),采用明争、暗抗、软磨、送些好处(如向日方借款、把工程发包给日方等)或者悄悄进行等多种方式化解日本的百般阻挠,大力推进铁路建筑。
从1912年到1928年,东北地区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1800多公里。其中最主要的铁路线有:吉长铁路,自吉林省城至长春,长127公里,该路动工于清末,完成于民初;吉敦铁路,自吉林省城至敦化,长210公里;四洮铁路,自南满铁路四平街站经通辽至洮南,长427公里;洮昂铁路,洮南至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附近的昂昂溪,长220公里;京奉铁路锦朝支线,自京奉铁路锦州至朝阳,实际只修至金岭寺,长113公里;京奉铁路大通支线,自京奉铁路大虎山站至通辽,长251公里。大通支线的修筑最费周折,是一段一段地越跨栏式的向前修筑的。为便利黑山八道壕煤矿区煤炭运输,京奉铁路局修筑了一条大虎山至八道壕的长29公里的支线,日本方面对此未提出异议。该支线完成之后,又悄悄地向北延展至新立屯,也没有引起日方注意。此时四洮铁路已经全线通车,为了沟通与四洮路的联络,又从新立屯继续向北修筑,打算修到彰武和通辽,与四洮路的郑(家屯)通(辽)支线相衔接。日本方面发现以后,进行了百般阻挠。张作霖顶住日方巨大压力,利用软磨、硬挺的方法化解日方的阻挠和破坏,坚持修筑这条铁路,并加紧施工,终于在1927年10月全线竣工通车。该路贯通,洮昂、四洮、大通铁路联络为一体,使东北有了一条纵贯三省与南满铁道平行的南北铁路交通线。北满可以经由中国自己的铁路线通达南满以至进入关内,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意义都很大。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作古,张学良子承父位主持东北大局,继续加紧修筑铁路。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又新修筑铁路660多公里。此间完成原已动工修建和新修建完成的主要铁路线有:沈海铁路,自沈阳至海龙又延展至朝阳镇,干支线长358公里;吉海铁路,自吉林省城至朝阳镇,与沈海铁路相连通达海龙,故名吉海铁路,长183公里;呼海铁路,自黑龙江省呼兰县松浦经绥化至海伦,长215公里;齐克铁路,自洮昂铁路终点昂昂溪至克山,长205公里,因九一八事变影响未能全部完工;洮索铁路,自洮昂铁路的洮安至索伦,长170多公里,因九一八事变影响未能全部完工。
在张氏父子主持下,东北铁路有了长足发展。1929年,张学良以北宁铁路(原京奉铁路山海关以外段)为中心,创办西四路(北宁、四洮、洮昂、齐克)和东四路(北宁、沈海、吉海、吉敦)两条纵贯线联运,效益非常好。但遭到日本方面的嫉恨和仇视,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大举侵略东北后,东北铁路悉数沦陷。
4、张静江与杭江、淮南、江南铁路。1927年春北伐军进入长江流域,攻取浙江后由张静江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就职浙江省政府主席后不久,即筹划修筑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但旋即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张静江全力以赴地为蒋介石筹措军费,不久又到南京出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杭江铁路工程搁浅。1928年秋,张静江再次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杭江铁路建设计划得以实施。张静江以“先求其通,再求其备”为原则,采用轻轨铺设,并无偿征用土地,减低造价,终于建成浙江省有的杭江铁路,并由江山一直修到浙赣交界的玉山。后来铁道部与江西省合作,延长杭江路,修成浙赣铁路。
张静江后来又出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建设委员会成立淮南矿务局,在九龙岗开采煤炭。为了运输煤炭,由建设委员会拨款或者垫款,修筑了淮南铁路(田家庵至裕溪口,长215公里)。该路是属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所有的“公营铁路”。
张静江还以建设委员会(当时设有铁道部,专管全国铁路事务,建设委员会并不分管铁路建设事宜)委员长身份,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声望,发起成立商办江南铁路公司,买下铁道部宁湘铁路旧产芜湖至湾沚段铁路,然后扩展该路,修成一条由南京经芜湖通至孙家埠的江南铁路。在张静江的主持和斡旋下,这条民营铁路工程造价低,运营效果颇佳。
5、阎锡山与同蒲铁路。阎锡山1930年中原大战兵败后退避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以赴国难为由重返山西,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俨然成为“山西王”。山西省北有平绥铁路(北平至包头)过境,南有正太铁路(河北正定至山西太原)与平汉铁路相连,但南北两路不相连接。若修一条北起平绥线上的大同、经省会太原、南达蒲州、再延展至黄河岸边风陵渡口(与对岸潼关隔河相望,过河即可与陇海铁路相连)的铁路,则可大大方便山西的交通。1932年7月,正太铁路法国借款偿还完毕,正太铁路一切权益完全收归国有,国民政府拟定以正太铁路盈余作担保,向法国续借一笔款项,修筑大潼铁路(大同至潼关)和太沽铁路(太原至大沽),并首先修筑大潼铁路。阎锡山认为,国民政府修筑大潼铁路,蒋记中央势力必然渗透到山西。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他当机立断,成立晋绥兵工筑路指挥部,以兵工为主体,就地征工征料,还动用了自己在法国的存款从德国购买轨料和机车车的铁路线,至抗战爆发时大部完工。该路与正太铁路同为1米轨距,却采用每码32磅的轻轨铺设,每轴载重仅8.5吨;而正太路轨重每码55磅,每轴载重为14吨。这样一来,潼铺路上行驶的机车车辆均可在正太路上行驶,而正太路上行驶的机车车辆却不能在同蒲路上行驶。借此抵御蒋记“中央势力”进入阎记地盘。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强人筑路,确实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缺乏民主机制,专制强权理念根深蒂固,要做成一些大事哪怕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大事,需要“权威”推动。当中央集权强有力的时候,中央朝廷或政府是最至高无上的“权威”,由它推进重大事项的开展,而且也只有它才能够推动重大事项的展开并收到预期效果。当中央集权势微的时候,则只有身居要职或独当一面、或独霸一方的强势人物充当“权威”,出面操持,才能做得并做成“大事体”。当然,铁路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交通运输领域先进的生产力,铁路的修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从这一方面分析,强势人物推动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容置疑的积极意义。
但是,强人筑路,强人也必然控制铁路,操纵铁路运营。李鸿章策划修筑的铁路,为李鸿章所控制。东北地区张氏父子主持修筑的铁路,皆操之于张氏父子之手。同蒲路则完全受制于阎锡山,以至于铁路运营收益,也大都划到阎锡山的帐下。阎锡山为修筑铁路虽然动用了自己国外的存款,并从自己私银号里借出款项拨到专门成立的“铁路银号”以充筑路经费,但同蒲路建筑费由山西省政府投资,由省生产保护费及公营事业收入各担半数,阎氏动用的私款,是以借款形式暂时借用的,由省政府归还。更何况筑路动用了大量兵工,无偿征工征料,确属取之于民。建成的铁路却成为阎氏私产,一切收益尽入阎氏囊中。张静江主持修筑的淮南铁路,是由建设委员会投资,建设委员会是国民政府下属国家机构,经费由国库支拨,因此建设委员会投资修建的铁路,理所当然地属于国有性质。但是,张静江援引公营铁路条例,淮南铁路不归铁道部管理运营,而归建设委员会管理运营,不属国有铁路,而属“公营铁路”,由他自己控制。抗战爆发之后,张静江竟然将淮南铁路连同建设委员会经营的淮南煤矿以及南京下关、常州戚墅堰两座电厂,一起作价私自售于宋子文兄弟经营的中国建设银公司,将所售价款分给建设委员会各部门官职员,以资大家“逃难”之用。大笔国有资产全部流失,公营产业变成了私营产业,成为近代中国铁路史上的一大笑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强人筑路、强人管路的弊端之所在。这就告诫我们,在中国,“强势人物”推动开展重大事项(哪怕是对国计民生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的事项),最容易发生“强势人物”操纵国家、社会重大事项的“割据”局面,甚至会滋生化公为私的腐败现象。

近代列强中哪个国家对中国近代铁路史的影响最深

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的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开始觊觎中国铁路,图谋在中国建
设铁路。1858 年,英国确立了以铺设铁路作为开拓中国市场手段的侵略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规模地攫取中国铁路权。1895 年法国修建并经营从越南同登到中国龙州的铁路,首开外国侵占中国铁路权的恶例.

帝国主义列强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并且用直接投资或贷款给清政府,由外国监督等方法来强夺中国铁路的建筑权和经营权。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又掀起了一场狂暴呼啸的铁路投资台风。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他在1912年宣布“统一路政”,把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

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

具体情况:

1:日本
于日俄战争期间擅自修建安奉铁路。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又夺取了南满铁路支线,并于1906年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通过“满铁”疯狂掠夺中国东北地区的路权。

1898年,日本不仅包揽了福建、浙江、江西三省铁路的权益,
还夺得了南满汉铁路、安奉铁路、新奉铁路、吉长铁路的修筑权,把中国东
北南部与其殖民地朝鲜用铁路联成一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日本帝国主义乘欧战各国战火正酣,急剧扩大在华势力,强行夺占路权,加紧在东北筑路,妄图独霸中国。

这个时期日本修建的铁路有:
1:吉长铁路,1912,自头道沟至吉林省永吉(今吉林),长127公里。
2:四洮铁路,1923,自四平街(今四平)至洮南(今洮安),长312公里。
3:洮昂铁路,1926,自洮南至昂昂溪附近的三间房,长220公里。
4:吉敦铁路,1928,自吉林至敦化,长210公里。
5:天图铁路,1924,自吉林至天宝山附近的老头沟至图们江边的地坊(开山屯),长101公里。该路于1993年拆除。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东北地区欲5,900公里铁路全部被日本侵略者霸占。日本侵略者在霸占中国东北14年间,为扩大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又先后修建新线约5,700公里,主要有敦图铁路,朝开铁路,拉滨铁路,海克、泰克和北黑铁路,宁霍和霍黑铁路,长白、白温铁路,图佳铁路,虎林铁路,四西、梅辑和鸭大铁路,锦古、叶赤铁路,绥佳铁路。这些铁路,都是在侵略军的刺刀、鞭子下,用东北人民的血汉筑成的。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短短15个月中,武汉、广州相继沦陷,中国关内铁路约9,100公里沦入敌手。到1944年有丢失约3,000公里。至此,中国铁路90%被置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还按其侵略的需要,改建和拆除了一些铁路,又赶筑了一些铁路。赶筑的铁路有通古铁路、石德铁路、新开连铁路、海南岛铁路和邯磁、白潞支线等,共约1,200公里。

2:英国
1898年,英国获得了津镇、宁沪、广九等5 条铁路的承办权。
1:京奉铁路,1912,起自北京正阳门东车站,止于奉天城(沈阳)站,干线长 842公里,另建支线数条。
2:沪宁铁路,1908,自上海至南京,长311公里
3:津浦铁路,1911,北段自京奉铁路天津总站以南两路接轨处起,至山东韩庄,长626公里;南段自韩庄至浦口,长383公里。(英德合股)
4:广九铁路,1911, 北段自广州东郊的大沙头起至深圳至,长142.8公里,南段自深圳起至九龙海港至,长35.8公里.
5:道清铁路,1907,从道口至清化镇(今博爱),长150公里

南京国民党政府从执政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先后修建了浙赣铁路、粤汉铁路株韶段、陇海铁路灵宝至宝鸡段、江南铁路、淮南铁路、苏嘉铁路和同蒲铁路等,上述铁路,绝大多数是依靠帝国主义资本同官僚资本“合资”建成的。所谓“合资”就是以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充当政府和帝国主义资本集团之间的局间人,共同获利。多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银行提供贷款从而控制中国铁路。这其中又以英国为最。如钱塘江铁路大桥,粤汉铁路株韶段,浙赣铁路等等。

3:比利时
1:京汉铁路,1906,北京西便门到汉口玉带门,全长1,214公里(俄,法,比合股)
2:汴络铁路,1909,自汴梁(今开封)至洛阳,全长183公里。
3:陇海铁路东、西段,1927,灵宝到大浦,全长共500公里,荷兰在后期也参与其中。
4:陇海铁路灵宝至潼关段,灵宝到潼关,全长72公里。
虽然比利时是个小国,但是中国铁路的大动脉陇海,京汉铁路的大部分都由其控制,影响力不可小觑。

4:法国
1:京汉铁路,1906,北京西便门到汉口玉带门,全长1,214公里(俄,法,比合股)
2:滇越铁路,1910,长469公里。滇越铁路全线分南北两大段。南段在越南境内,称越段,北段在中国境内,竟碧色寨到昆明,称滇段,
3:正太铁路,1907,太原至正定,全长243公里

5:美国
1898年,美国获得了粤汉铁路的投资权,并于1906年建成。
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通过合资,不少的铁路控制权也落到了美国手中。

美国由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才崛起成为大国的,但是帝国之一瓜分中国铁路控制权早在19世界末已经完成,所以美国在控制中国铁路方面影响力并不甚大。

另外还有俄国,德国,荷兰等,俄国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东北修建了东省铁路等,但是后来爆发了十月革命,俄国推出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其在中国的铁路后来也由日本接管,因此影响力不如上述五国。
德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山东地区,虽然修建了胶济铁路,但是一战过后,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被其他列强瓜分,铁路的控制权也同样被瓜分,影响力更小。
至于荷兰则主要是通过合资的方式控制中国铁路,而且也不多,与五国更是无法相比。

PS:帝国主义实在是太可恨鸟,都快累死我了。。。

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修建的铁路有哪些

吉长铁路
吉长铁路自头道沟至吉林省永吉(今吉林),长127公里。1910年6月开工,1912年10月竣工。

四洮铁路
四洮铁路自四平街(今四平)至洮南(今洮安),长312公里。1917年4月开工,1923年10月竣工。此外,1921年建成郑家屯至通辽长114公里的支线。

洮昂铁路
洮昂铁路自洮南至昂昂溪附近的三间房,长220公里。1925年5月开工,1926年7月竣工。

吉敦铁路
吉敦铁路自吉林至敦化,长210公里。1926年6月开工,1928年10月竣工。

天图铁路
天图铁路自吉林至天宝山附近的老头沟至图们江边的地坊(开山屯),长101公里。1921年10月开工,1924年竣工。这条铁路为窄轨轻便铁路,与朝鲜铁路上三峰站隔江相望。该路于1933年拆除。

中国近代铁路大部分分布在哪里

近代中国的铁路有京张铁路、唐胥铁路、卢汉铁路、杭江、淮南、江南铁路、同蒲铁路等。东北的铁路主要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时期的东北铁路,以下摘自李占才的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析。
东北铁路原来多为外国人控制,即俄国(后为“苏联”)人控制的东清铁路(后改为“中东铁路”)和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及其支线,总长度达2874公里;真正属于中国的铁路仅京奉铁路山海关至奉天(沈阳)段,连同支线共计531公里,约占东北铁路总长度的15%。在东北国土上,铁路线尽为外国人把持,铁路之利尽为外国人所获。沙俄、日本还利用铁路线不断向东北扩张势力,尤其是日本,通过“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加紧向满蒙地区扩张和渗透,并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屡屡提出满蒙地区新的路权要求,企图在满蒙地区修筑更多的铁路以为其侵略扩张服务。而且,虽然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都极力吸收中国人的客货运输,但客货运价以及度量衡都由俄国(苏联)、日本标定并按他们的标准计算,还收取卢布、日元或按卢布、日元结算,这对中国客商极其不利,也很不方便。面对外国人把持路权并利用铁路扩张渗透的强烈刺激,东北民众热切盼望当局能自己修筑铁路,以开发东北,便利民众。“东北王”张作霖控制东北之后,便苦心经营东北,努力修筑铁路,以利运兵和开发。尤其是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战败以后,退回东北,自称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宣布东三省自治,大规模筹划在东北修建自己能控制的铁路,并拟定了庞大的铁路修筑计划。19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获胜,张作霖重心转向关内,东北地区铁路计划实施放缓。1925年张作霖部将郭松龄率兵倒戈,回师关外,直捣张氏老巢奉天城,在极其危急的最后关头,张作霖借助日本人的帮助击败郭松龄。但是,事变过程中,张作霖在黑龙江省的一些亲信试图率兵南下保卫奉天,攻击郭松龄,但苏联方面控制着中东铁路(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长春),不许黑龙江地区的军队利用火车南运,致使张作霖在黑龙江的亲信无法迅即南下以救奉天之危。这件事对张作霖刺激很大,他决心加快修筑自己能控制的铁路。随后,张作霖与苏联关系交恶,张作霖欲向北满增兵,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对张作霖运兵限制苛刻,即不解除武装一律不准搭乘火车。这更令张作霖窝火,他督率各方,加大铁路修筑力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地区多种性质、多种形式的铁路纷纷上马,加快施工。而且顶着日本方面的压力(在北满地区修筑铁路日方阻力较小,有些线路日方还予以支持;在南满地区修筑铁路除非少数线路对日方有利益外,一般日本方面都施加压力,进行阻挠),采用明争、暗抗、软磨、送些好处(如向日方借款、把工程发包给日方等)或者悄悄进行等多种方式化解日本的百般阻挠,大力推进铁路建筑。
从1912年到1928年,东北地区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1800多公里。其中最主要的铁路线有:吉长铁路,自吉林省城至长春,长127公里,该路动工于清末,完成于民初;吉敦铁路,自吉林省城至敦化,长210公里;四洮铁路,自南满铁路四平街站经通辽至洮南,长427公里;洮昂铁路,洮南至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附近的昂昂溪,长220公里;京奉铁路锦朝支线,自京奉铁路锦州至朝阳,实际只修至金岭寺,长113公里;京奉铁路大通支线,自京奉铁路大虎山站至通辽,长251公里。大通支线的修筑最费周折,是一段一段地越跨栏式的向前修筑的。为便利黑山八道壕煤矿区煤炭运输,京奉铁路局修筑了一条大虎山至八道壕的长29公里的支线,日本方面对此未提出异议。该支线完成之后,又悄悄地向北延展至新立屯,也没有引起日方注意。此时四洮铁路已经全线通车,为了沟通与四洮路的联络,又从新立屯继续向北修筑,打算修到彰武和通辽,与四洮路的郑(家屯)通(辽)支线相衔接。日本方面发现以后,进行了百般阻挠。张作霖顶住日方巨大压力,利用软磨、硬挺的方法化解日方的阻挠和破坏,坚持修筑这条铁路,并加紧施工,终于在1927年10月全线竣工通车。该路贯通,洮昂、四洮、大通铁路联络为一体,使东北有了一条纵贯三省与南满铁道平行的南北铁路交通线。北满可以经由中国自己的铁路线通达南满以至进入关内,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意义都很大。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作古,张学良子承父位主持东北大局,继续加紧修筑铁路。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又新修筑铁路660多公里。此间完成原已动工修建和新修建完成的主要铁路线有:沈海铁路,自沈阳至海龙又延展至朝阳镇,干支线长358公里;吉海铁路,自吉林省城至朝阳镇,与沈海铁路相连通达海龙,故名吉海铁路,长183公里;呼海铁路,自黑龙江省呼兰县松浦经绥化至海伦,长215公里;齐克铁路,自洮昂铁路终点昂昂溪至克山,长205公里,因九一八事变影响未能全部完工;洮索铁路,自洮昂铁路的洮安至索伦,长170多公里,因九一八事变影响未能全部完工。
在张氏父子主持下,东北铁路有了长足发展。1929年,张学良以北宁铁路(原京奉铁路山海关以外段)为中心,创办西四路(北宁、四洮、洮昂、齐克)和东四路(北宁、沈海、吉海、吉敦)两条纵贯线联运,效益非常好。但遭到日本方面的嫉恨和仇视,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大举侵略东北后,东北铁路悉数沦陷。

平齐铁路的介绍

平齐铁路,南起复吉林省四平制市,经白城市到达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沿途穿越盐碱地、草地、沙地和湿地沼泽,是吉林省西部和黑龙江省西部主要交通干线,具有分流京哈线四平段以北客货运压力的作用。平齐铁路由四洮铁路和洮昂铁路组成。分别建于1917-1923年、1925-1926年。平齐铁路全长571千米,为国铁Ⅰ级,双线自动闭塞非电气化 铁路。列车运行最高时速为140km/h,现在正在电气化改造。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昂洮铁路)

通过齐齐哈尔的铁路干线是() A、京哈线 B、平齐线 C、哈大线 D、滨绥线

考点: 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铁 专题: 分析: 我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南北向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南昆线等;东西向干线有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昆线等. 平齐铁路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至吉林四平,全长571千米.原为四洮铁路和洮昂铁路.故选:B. 点评: 该题考查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要牢记.

1910年到1920年的大连至哈尔滨铁路是谁修的

俄国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中国铁路的发展 中国从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以来,到1981年止的105年内,共建铁路50181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只修建铁路 300余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铁路的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到1981年底中国大陆铁路营业里程为50181公里,其中双线铁路为8263公里,电气化铁路为1667公里。铁路总延展里程为89580公里。从1876年到1981年止,中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

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在此以前,英国商人曾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筑一条 500米长的小铁路,只能供人玩赏。

1881年河北省唐山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修建了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条铁路长9.7公里,后展筑至天津,称为唐津铁路。1890年自唐山展筑至山海关,称为关内外铁路。

1887年,台湾省巡抚刘铭传主持修建从台北至基隆铁路,长28.6公里,1891年完成。至1893年自台北展修至新竹,长78.1公里。这是我国台湾省最早的1067毫米轨距的铁路。

俄国在建成西伯利亚铁路后,于1898年强行在中国建筑自满洲里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和自哈尔滨至大连的南满铁路这两条铁路按俄国铁路标准修筑的,采用1524毫米宽轨距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日本于1905年也在中国东北建筑安东至沈阳和沈阳至新民的窄轨铁路,后又于1911年建成安东至朝鲜新义州的鸭绿江桥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后,1904年建成济南至青岛的胶济铁路。1895年法国要求修筑自云南省昆明至边境城市河口的滇越铁路这条铁路为1000毫米窄轨铁路,1910年完成通车。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公司借款兴建北京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芦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通车后,于1901年从芦沟桥展筑至北京前门。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1898年清政府向英商汇丰银行借款修建关外铁路,即现在的沈阳至山海关铁路。同年,清政府向美国合兴公司借款,修建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和广州至三水的广三支线。后以合兴公司违反合同规定,清政府于1905年收回筑路权,交由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分别建筑。1904年完成广三支线,1911年完成长沙至株洲段,1918年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16年完成广州至韶关段。

英国取得了道口至清化焦作矿区铁路的筑路权,由英国福公司承建,1907年完成。又取得了广州至九龙铁路的筑路权,后由中英两国合建广州至深圳段,1911年完工。

清政府向英国银公司借款修建苏杭甬铁路,由英国公司建筑南京至上海铁路,于1908年完成。并重建淞沪铁路作为支线。上海经杭州至宁波铁路,由于江苏、浙江两省官绅反对在英国控制下修建铁路,各自组成公司分别修建上海至枫泾及枫泾至杭州段,于1908年完工。杭州至宁波的铁路从宁波开始建至曹娥江边,因桥梁未能建成而停顿。

英国取得了天津至镇江的筑路权后,将天津至韩庄段让归德国承建。韩庄至镇江段归英国承建。1908年签订借款合同时,上海至南京铁路即将建成,遂将铁路终点由镇江改为南京对岸的浦口,此路改称津浦铁路,1912年建成。

1898年清政府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建筑柳林堡至太原的1000毫米窄轨铁路,称为正太铁路,即现在的石太铁路,于1907年完工。

承建芦汉铁路的比利时银团(后改为俄法比银团)在建筑芦汉铁路的同时,承建开封经郑州至洛阳的铁路,称为汴洛铁路,为芦汉铁路的支线。1903年签订汴洛铁路条约,于1909年完工。是现在陇海铁路中的一段。

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允许组织商办公司修建铁路从1907年至1921年的15年内,建成了九江至南昌、齐齐哈尔至红旗营、斗山至北街、潮州至汕头、个旧至碧色寨以及漳州至厦门的铁路,都是较短的次要干线。

自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是通往西北铁路干线的首段。清政府决定用官款自行建筑。这条铁路在詹天佑主持下,用了四年时间于1909年建成,全长201公里,是我国以自己的技术力量建成的第一条铁路。1912年至1923年间展筑至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称为京绥铁路。

辛亥革命后,从1911年至1949年这38年内,修建铁路的技术力量有所发展。

1913年日本从中华民国政府取得修建满蒙五条铁路的特权,即四洮、开海、长洮三条铁路的借款权及洮承、吉海两条铁路的借款优先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开始侵入中国整个东北地区,强占东北铁路。其中属于有借款权的有:吉长、四洮、洮昂、吉敦等线;属于有委托营业权的有: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及沈山等线;属于委托承建和经营的有敦图、拉哈、秦海等线。1935年,苏联把中东铁路作价让给伪满政权。此后日本将哈尔滨至长春段以及满洲里至绥芬河段分别于1935年、1936年和1937年改为标准轨距铁路。孟家屯(长春附近)至旅顺间原修建为1524毫米轨距的铁路,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宽城子(长春)以南的南满支线转让给日本,日本则于1904~1906年间将孟家屯至旅顺间铁路改为1067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1907年又改为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铁路。

1921~1930年的10年内,东北地方政府以地方拨款修建了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等线及大通支线。以上是中国东北地区从1911~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前的铁路建设情况。

1912年中国政府与比利时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将已建成的汴洛铁路向东展延至海州,向西展延至兰州,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称为陇海铁路。这条铁路的开封至徐州段及洛阳至观音堂段于1915年完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程停顿。1921年起由荷兰、比利时两国分别担任东西段的展筑工程。东段铁路及连云港港口工程由荷兰公司承建,于1925年通至海州;西段1934年通至西安,1936年通至宝鸡。

1932年山西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大同至风陵渡的南北同蒲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于1935年完成。北同蒲铁路自大同至太原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时期改为标准轨距;南同蒲铁路自太原至风陵渡于1956年改为标准轨距。

粤汉铁路的株洲至韶关段工程艰巨。1929年中国政府派鸿勋主持修建,于1936年完工。从此,自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并与广九线接轨。

1930年浙江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于1933年完成,并建成金华至兰溪支线。以后向西展延至江西省,称为浙赣铁路,于1936年通至南昌,1937年通至萍乡,与株萍铁路联接。

1932年中国政府决定修建芜湖至孙家埠铁路,后又建筑芜湖至南京段。1935年自南京至孙家埠全线建成通车。1934年中国政府为将淮南煤矿所产煤炭运至长江边,决定修建从田家庵至裕溪口铁路,称为淮南铁路,于1935年完成通车。

沪杭甬铁路的萧山至曹娥江段,于1936年继续开工,同时修建曹娥江桥,于1937年11月完成1933年浙江省地方政府为沟通钱塘江两岸交通拨款兴建钱塘江桥,桥址在杭州闸口,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于1935年开工,1937年9月完成。至此,上海经杭州至宁波的沪杭甬铁路全线通车。当时中国全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已经开始。在抗战开始以前不久,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还有苏州至嘉兴的铁路以减少绕经上海的运输量,于1936年建成通车,后于1944年拆除。计划修建株洲至贵阳的湘黔铁路,于1937年开工,1938年从株洲铺轨至兰田后停工,并于1939年拆除。1936年开始修建重庆至成都的成渝铁路,仅完成一部分路基工程和个别隧道和桥墩即停工。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修建铁路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有自己的技术力量,也有一些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开始有了制造机车车辆的能力。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主要有湘桂铁路、滇缅铁路、叙昆铁路、湘黔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宝鸡至天水段。湘桂铁路原计划从衡阳开始经桂林、柳州、南宁至友谊关(当时称为镇南关)。衡桂段于1937年10月通车,1939年12月通至柳州。后因战争原因,柳州至南宁段在建成柳州至来宾段后即停工,南宁至友谊关一段亦仅建成友谊关至明江段。滇缅铁路是从昆明至中缅边境的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1940年从昆明至安宁段建成通车,安宁以西则因战争原因停工。叙昆铁路是从昆明至叙府的铁路,也是采用1000毫米轨距,到1941年建成昆明至沾益段后停工。湘黔铁路是从柳州至贵阳的标准轨距铁路,线路横越云贵大山脉,工程艰巨,1939年开工,1944年从柳州至都匀段建成通车后即停工。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于1939年开工,1945年建成通车。当时陇海西段未被日军侵占,铁路仍维持运营,为运营需要用煤,于1941年建成咸阳至同官煤矿的咸同支线。

1937~1945年,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修建新线如下:在华北地区有北京至古北口铁路、石家庄至德州铁路、新乡至开封铁路、东观至潞安铁路等,共长608公里;在东北地区有图佳、拉滨、长白等线,共长4752公里;在海南岛有榆林港至北黎铁路及八所至石碌铁路等共长254公里。均为 1067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

在台湾省,1907~1947年先后修建了台北至淡水、新竹至彰化等铁路,共长 645公里;基隆至台北等复线109公里。轨距均为1067毫米。

中国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1945年这70年中,中国大陆共有铁路25523公里。到 1949年可以通车的铁路为21989公里。

新中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修建铁路有了统筹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从北向南推进,受到战争破坏的京包、陇海、京汉、南同蒲、浙赣、南浔及粤汉等铁路先后修复通车,并开展运输业务。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为了加强既有线的运输能力,修建双线、扩建枢纽编组站、改善线路的平剖面及轨道结构、建设电气化铁路、设置自动闭塞,以及发展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和车辆的制造业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成都至重庆、天水至兰州、来宾至凭祥、丰台至沙城、集宁至二连浩特、兰村至烟台、黎塘至湛江、宝鸡至成都以及鹰潭至厦门等铁路。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萧山至穿山、包头至兰州、南平至福州、北京至承德、兰州至西宁等铁路,并重建了柳州至贵阳的铁路。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兰州至乌鲁木齐、贵阳至重庆等铁路。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贵阳至昆明、通辽至让葫芦、成都至昆明等铁路。1971~1975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北京至原平、焦作至枝城、通县至古冶、株洲至贵阳等铁路。1976~1980年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阳平关至安康、太原至焦作等铁路。1981年又建成北京至通辽、襄樊至重庆等铁路;枝城至柳州以及芜湖至贵溪等铁路亦相继完成。

以上新铁路干线的建成,使铁路先后伸展到烟台、宁波、福州、厦门、湛江等沿海城市和港口,继而又伸展到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初步改变了中国过去偏重在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布局,使大陆上各省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除西藏拉萨外)均有铁路同首都北京相连,并沟通沿海和内地之间的铁路运输。

新建的支线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平顶山、西户等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铁岭、法库、女儿河、丰城、洛宜、包白、新密等线;三年调整期间建成的有泰肥、海拉、向乐、博新、北黑等线;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吉舒、娄邵、汤林线的伊乌段、牙林、符夹、镜铁山、吉兰太等线;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开阳、芜铜、宁菏、红会、东川、汝箕沟、郭查、漳坎、杭长、醴茶、盘西、长林等线;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万白、烟白、嫩林、宜珙等线;1981年建成阜淮等线。

到1981年止,在原有铁路线旁增建第二线的双线工程主要有北京至上海、北京至衡阳以及其他铁路的运输繁忙区段。将原有铁路改建成电气化铁路以增加运输量的有宝鸡至成都、宝鸡至天水以及阳平关至安康等铁路。建成的枢纽共有42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北京、郑州、武汉、天津、上海、沈阳、太原等,这些枢纽中包括87个编组站。这些枢纽根据运输的需要,还在不断扩建中。

到1981年底止,全国大陆上铁路营业里程是50181公里,另有地方铁路3725公里。在这些铁路线上共有隧道4493座,长度总计2010公里,最长的隧道长 7.032公里;共有桥梁28945座,长度总计1344公里。1949年前,黄河上只有两座铁路桥梁,长江上则没有铁路桥梁。到1981年止,跨黄河的铁路桥梁共有16座,跨长江的铁路桥梁共有7座。其中南京长江桥最长,计长6772米,此外还有新型的来宾红水河预应力斜拉桥和安康汉江薄壁箱型斜腿刚构钢梁桥也都相继建成。

32年内中国铁路大修更换新钢轨共41614公里,钢轨类型逐渐加重,到1981年止,每米50公斤的钢轨长度约占营业铁路总长的50%。线路和桥梁等设施逐年进行改建和加强,铁路设备的技术标准也逐年提高。实际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110公里。

1949年前,中国铁路用的机车车辆,极大部分依赖进口。1949年以后,中国铁路逐渐建成机车车辆工厂。1952年开始自制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自制内燃机车,1960年开始自制电力机车。到1981年止,三种机车的总台数为1949年的2.5倍;客车的总辆数为1949年的4倍,货车的总辆数为 1949年的5.7倍。主要干线上的列车牵引总重由1949年的1600吨提高到1981年的3500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铁路承担的客货运量也逐年增长,到1981年,中国铁路承担的年客运量为9.53亿人,占当年全国现代化旅客运输的24.3%,为1949年的9.2倍;承担的年货运量为10.77亿吨,占当年全国现代化货物运输的49.4%,为1949年的19.2倍。

我国的铁路线

京沪线
京沪铁路北起北京,经天津、德州、济南、济宁、徐州、蚌埠、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南达上海,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上海七省市,跨越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四大水系,全长1462千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所经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人员和物资交流频繁。
京沪线在天津交汇了京沈线,衔接天津港;在德州交汇了石德线,与京广线相连通;在济南交汇了胶济线,可达青岛港和烟台港;在兖州交汇了焦石线,接通石臼所港;在徐州交汇了陇海线;在南京交汇了宁芜线,进而与皖赣线相连通;在上海交汇了沪杭线。

京广线
京广线北起北京,南止广州,横贯我国中部,经过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五大流域,连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州,全长232
中国铁路干线
4千米。
京广线是我国关内地区主要的南北向铁路,为我国铁路网的中轴。在北端北京交汇了京秦、京包、京原、京通、京承、京沈等铁路线。在南端广州交汇了京九线、广茂线和广梅汕线,可达香港、茂名和汕头。

京九线
京九线北起北京,经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南至香港九龙,跨越9省市,全长2364千米。京九线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它的建设对完善我国铁路布局,缓和南北运输紧张状况,带动沿线地方资源开发,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港澳地区稳定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同蒲—太焦—焦柳线
同蒲线横贯山西的南北,从山西的大同到陕西的孟塬,北接京包线,南连陇海线。北同蒲线是指大同到太原这一段铁路。太焦线从太原经长治、晋城到焦作。焦柳线自焦作月山站经济源、襄樊、枝城、怀化到柳州。
北同蒲—太焦—焦柳线北起大同,南到柳州,是一条与京广线平行的南北向的交通大动脉,全长2395千米。

宝成—成昆线
起于陕西宝鸡,穿秦岭山地、达“天府之国”成都。是联系关中与川内西北与西南的重要干线。后北起成都,南至“春城”昆明,是我国西南的又一重要干线。

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编辑

京秦—京包—包兰—兰青—青藏线
这是我国北部地区一条重要的东西向铁路干线。东起秦皇岛,经丰润到北京的铁路线为京秦线;
中国铁路干线
从北京向西经张家口、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到达包头的铁路线为京包线;从包头向西经银川到兰州的铁路为包兰线;自兰州到西宁的铁路线为兰青线;从西宁经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为青藏线。

陇海—兰新线
陇海线东起黄海之滨的连云港,西止于黄土高原的兰州,全长1754千米,连通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五省,沿线经过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天水等重要城市。
兰新线起自兰州,向西经张掖、酒泉、嘉峪关、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乌苏、博乐至阿拉山口,全长2459千米。
陇海—兰新线横贯我国中部地带,把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与西北边疆地区连接起来,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政治、国防意义的铁路干线。

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组成了一条横贯我国江南地区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它东起东海之滨的上海,西到云贵高原的昆明,全长2598.5千米,贯通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和云南五省一市。这条铁路线对加强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赞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