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钦铁路的项目概况(铁路董文)

南钦铁路的项目概况

广西沿海铁路南宁~钦州北段属于广西沿海铁路重要组成部分,为北部湾地区主要铁路运输通道,也是广西及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项目北接湘桂线,设5个站,从在建的南宁东站,出站后折向南,沿南北高速公路东侧南行,跨越三岸互通,邕江后设五象站、大塘站,以总长6888m隧道穿花甲山,在小董镇附近设小董西站,跨既有南防线后在马皇站西侧设钦州北站;其中五象、小董西站、钦州北为越行站,大塘为中间站,均为新建车站,沿线经南宁市的青秀、邕宁、良庆区三城区、钦州市钦北区,至钦州北站引入北部湾地区,正线长度99.793km。
南钦铁路建设分为NQ1和NQ2两个标段,其中,南钦铁路NQ1标段正线全长63.693公里,引入南宁枢纽的支线长度11.233Km、共43座桥梁、隧道8座、越行车站2个;NQ2标段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承建,包括南钦正线长35.097公里、既有南线改线1.85公里站前工程及部分站后工程以及南宁东(不含)-钦州北(含)的铺架工程。
因为NQ1标段有一处主跨为276米三岸邕江特大桥的钢桁拱桥,它不能承载运架车驮箱梁通过。因此,本 标段共设两个预制梁场,一个是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梁场,承担107榀箱梁预制架设任务;另一个是中铁十九局的梁场,位于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东平村,承担349榀箱梁预制架设任务。
据中铁十九局第五工程公司良庆制梁场场长李长城介绍,梁场主要承担349榀钢筋混凝土箱梁的预制任务,其中按照规格分32米箱梁327榀、24米箱梁22榀;按照架设方向分南宁方向187榀、钦州方向162榀。梁场的生产能力确保能达到日均2榀梁、月均60榀梁。架梁任务由中铁十九局第六工程公司(原第四工程公司)承担。 铁路等级: I 级客货共用双线高铁
正线数目: 双线
桥隧比例:56.6%
限制坡度 :6‰
速度目标值 :250km/h
最小曲线半径 :一般3500m
牵引种类 :电力
机车类型 :CRH2A和谐号动车组
牵引质量:4000t
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
闭塞类型:自动闭塞
标准: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运输要求 2009年8月23日,南钦铁路工程指挥部在钦州市小董镇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仪式。广西沿海铁路建设指挥部、钦州市及钦北区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到场祝贺。

南钦铁路的项目概况(铁路董文)

持之以恒的名人有哪些

林肯、李白、屈原、詹天佑、陆游。

1、林肯

1832年,林肯失业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可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接着,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 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林肯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他又 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2、李白

李白小时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见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把铁杵磨成针,” 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说:“铁杵岂能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 李白顿时领梧,从此,他便发奋用功,终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南钦铁路的项目概况(铁路董文)

3、屈原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4、詹天佑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最终在他的坚持下,成就了一番事业。

5、陆游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连镇铁路董集站地点

董集站位于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乡境内,连盐铁路、连淮扬镇在此交汇。

宣州市铜山铜(硫)矿()

矿区位于宣州市南湖乡境内,南距宣州市35公里,北距江苏省高淳县城25公里,有公路通宣州、高淳等地。自南湖经水阳江至长江可行驶小轮,矿区至宣州市水路有机帆船作交通工具,与皖赣铁路相距17公里。

矿区地形属丘陵区,由呈北东向分布的马尾山、铜山、荞麦山三个小山丘组成。荞麦山铜矿区的主要矿段,山形呈浑圆状,海拔高度为151.8米,相对高差为130米,面积约为0.4平方公里。矿区南面为盛产鱼类的南漪湖,周围以农业经济为主,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之一。

矿山开采历史悠久。在矿区的周围见多处开采的古老窿和遍布各地的冶炼古炉渣;据老窿出土的当初矿工使用过的陶器考证,认为是明代洪武年间的采矿遗迹,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巷道大多是1米高左右的拱形巷道,矿工们只能弯腰爬进爬出,可见当年采掘工人从事采掘工作的艰辛程度。

新中国成立前本区未做过任何正规地质工作。1957年,先后有合肥矿业学院、安徽省工业厅勘探队、冶金八○三队和八○八队在本区进行普查与矿点评价。

1959—1960年,南京大学实习队在宣城境内进行1∶20万区域地质测量,编写有本区矿点检查报告。冶金八○八队自1958年6月至1961年6月组成第一分队在本区进行勘查工作,先后做了1∶5万区域地质测量120平方公里,并对铜山矿区的铁帽铁矿进行勘探及对荞麦山铁帽做含锗评价。计完成勘查工程量:钻探0.40万米,井探930米,探槽12700立方米,1∶2000地形地质测量2.1平方公里。这一时期的各项地质工作质量较差,所获成果仅作参考。

1965年,冶金八一三队,在本区新河庄到江苏固城一带重新填制1∶2.5万区域地质图,由于地形底图是用1∶5万地形图放大的,精度较差,只能作为草图。

1965—1974年,冶金八○八队重上铜山矿区工作,对本区铜硫矿进行详细评价,因以往的地质工作质量差,资料基本不能利用。对地形测量、地质测量、山地工程、钻探工程、采样化验等项,全部重做,共完成主要工作量:1∶2000地形地质测量4.2平方公里,钻探1.6万米(39孔)、探槽11300立方米(28条),井探170米(10个)。上述工程及原始编录工作均按规范要求进行,资料齐全、质量较好。于1970年底提交了《铜山矿区铜、硫矿床评价报告》、《荞麦山含锗铁矿床地质勘探报告》,两者都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1981—1984年,八○八队第三次来该矿区工作,主要是修改矿区地质图,进行边部找矿和荞麦山矿体加密控制,但收效甚微。历年铜山铜矿区铜、硫、铁、锗的储量变化如下:

铜:1971年前7.46万吨,平均品位0.709%,1971—1974年增加3.1万吨。

硫:1971年前1181.81万吨,平均品位23.04%,1971—1974年增加535万吨。

铁:1971年前392万吨,平均品位35%,1972年增加150万吨。

锗:1971年前93吨,平均品位0.0044%。

先后在该矿区工作过的主要技术人员有董文发、张永良、杜少甫、谭喜魁、陆伟光、刘乐山、杨协森、夏家庆、朱章如等。

1958年“大炼钢铁”时,宣州县曾组织开采本矿区的铁矿,鼎盛时期开采人数曾达数千人,主要是土法开采地表的褐铁矿(硫化矿床氧化带),共采出矿石30余万吨,1960年停采。1968年,宣州县工业局又成立宣城马山埠铁矿,继续开采地表褐铁矿;由于地表铁矿开采日渐枯竭,从1971年开始转入开采原生硫铁矿,主要开采矿床中部4—6勘探线矿块,并建有小型选场,将品位达不到工业要求的硫矿入选,回收硫精矿及铜金属。1991年又转入地下坑采,设计年产硫铁矿7万吨,服务年限15年。

与此同时,在荞麦山北坡有南湖乡办的采矿场,开采地表氧化铜,1991年又转入坑道开采深部的原生铜、硫矿。

本区地处下扬子凹陷南缘的正向隆起区,地球化学性质上,凹陷区富氧,以找铁为主,正向隆起富硫,以铜、硫、铅、锌多金属成矿为主。故本区矿产多为富硫的有色金属。断裂对本区成矿起着重要作用。矿区处于荣山-荞麦山倒转背斜的西南倾伏端,岩石破碎,断裂发育,有利于岩体的侵位和矿床的形成。

本区侵入岩属中性—中偏酸性岩石,与成矿关系密切。矿体多产于接触带,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岩体的内凹部位成矿较好,矿体围岩夕卡岩化发育。夕卡岩组合以透辉石为主的蚀变带对成矿有利,单一的石榴子石、绿帘石夕卡岩找矿意义不大。后期的钾长石化、绿泥石化、硅灰石化、蛇纹石化、硅化是近矿标志。

铜山矿区铜硫矿床,一般认为属于夕卡岩型矿床,近年来有些研究者提出属于海底火山喷发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谁知道詹姓的发源史

百姓研究--詹姓

詹氏祖周宣王 家族历史悠长
晋朝的永嘉年间,距离现在大约1600多年。当时,刘渊称帝,石勒陷洛阳,晋怀帝被虏,造成了“永嘉之乱”的空前浩劫。五胡乱华的长期兵荒马乱从此开始,而中原地区汉裔子孙的往南搬迁,也自此开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

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当时,随着战火的蔓延,中原的姓氏逐渐出现于长江以南的各地,连最南方的福建,也迁入了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这八个姓氏,在南方奠基既早,后来也就自然发展成为闽、粤一带的庞大家族,子孙遍及各地,长时以来久享盛名。詹氏,是永嘉入闽的八姓之一。所以,一千六百多年以来,一直是南方的名门著姓。

南方各地的詹氏,在过去一千多年间的表现,的确足当“出类拔萃”四个字而无愧。清朝末年的广东香山人詹天佑,更加大名鼎鼎,他是中国自筑铁路的第一人,所造的平绥铁路,穿山筑洞,工程艰钜,一直到今天,在北京西北青龙桥畔的平绥路上,仍耸立着他的铜像,供每一个崇敬他的人瞻仰。

但是,南方各地的詹氏家族,当初他们又是打从哪里来到南方的呢?

这个问题,经过历来姓氏学者的考证,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原来,詹姓人的始祖,是距今大约2800年以前的周宣王,由于周宣王的儿子之中,有一位被封为詹侯,因而得姓。《姓苑》及《詹大卿体仁家谱》上所记载的:“詹姓始于周宣王支子,赐姓为詹,封为詹侯,其后有詹父为周大夫,詹嘉处瑕以守桃林塞”,即为明证。

此外,春秋时代的楚国,也曾出现过一支詹氏。《姓纂》一书上所说的:“楚詹尹之后有詹何,善钓,昭公九年有詹桓伯,辞于晋”,正是这个意思。

由此看来,詹氏也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家族,至少已经有了2800年左右的历史。然而,如果依照《路史》所说的:“虞封黄帝之后,得詹者为詹氏”,则詹氏的历史是更加悠长。

这个古老的家族,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最初是以河北、山东交界处的渤海为繁衍中心。然后,才逐步播迁到其他各地的。当然,长久以来称盛于南方的詹氏,也不例外,他们的老家,就在渤海。

元朝历史故事

219 欧洲来客马可·波罗

元世祖在位的时候,成吉思汗时期开始建立的庞大的蒙古汗国,已经分裂成四个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元朝皇帝在名义上还是四个汗国的大汗。在那个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纷纷慕名到中国来观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父玛飞·波罗,原来是威尼斯的商人。兄弟俩常常到国外去做生意。蒙古汗国建立以后,他们带了大批珍宝,到钦察汗国做生意。后来,那儿发生战争,他们又到了中亚细亚的一座城市——布哈拉,在那儿住了下来。

有一次,忽必烈的使者经过布哈拉,见到这两个欧洲商人,感到很新奇,对他们说:“咱们大汗没见过欧洲人。你们如果能够跟我一起去见大汗,保能得到富贵;再说,跟我们一起到中国去,再安全也没有了。”

尼古拉兄弟本来是喜欢到处游历的人,听说能见到中国的大汗,怎么不愿意?两人就跟随使者一起到了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忽必烈听到来了两个欧洲客人,果然十分高兴,在他的行宫里接见了他们,问这问那,特别热情。

尼古拉兄弟没准备留在中国,忽必烈从他们那儿听到欧洲的情况,要他们回欧洲跟罗马教皇捎个信,请教皇派人来传教。两人就告别了忽必烈,离开中国。在路上走了三年多,才回到威尼斯。那时候,尼古拉的妻子已经病死,留下的孩子马可·波罗,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

马可·波罗听父亲和叔父说起中国的繁华情况,十分羡慕,央求父亲带他到中国去。尼古拉觉得让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不放心,就决定带他一起走。

尼古拉兄弟见了教皇之后,带着马可·波罗到中国来。路上又花了三年多,在公元1275年到了中国。忽必烈已经即位称帝,听到尼古拉兄弟来了,派人从很远的地方把他们迎接到上都。

尼古拉兄弟带着马可·波罗进宫拜见元世祖。元世祖一看尼古拉身边多了一个少年,诧异地问这是谁,尼古拉回答说:“这是我的孩子,也是陛下的仆人。”

元世祖见到马可·波罗英俊的样子,连声说:“你来得太好了。”

当天晚上,元世祖特地在皇宫里举行宴会,欢迎他们。后来,又留他们在朝廷里办事。

马可·波罗非常聪明,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元世祖发现他进步很快,十分赏识他,没有多久,就派他到云南去办事。元世祖喜欢了解各地风俗人情,过去,朝廷使者到各地去视察,回来的时候,问他们风俗人情,都讲不出。马可·波罗出去,每到一处,都留心考察风俗人情。回到大都,就向元世祖详细汇报。元世祖听了,直夸马可·波罗能干。以后,凡是有重要的任务,元世祖总派马可·波罗去。

马可·波罗在中国整整住了十七年,被元世祖派到许多地方视察,还经常出使到国外,到过南洋好几个国家。他在扬州呆过三年,据说还在那里当过总管。

日子一久,三个欧洲人不免想念家乡,三番五次向元世祖请求回国。但是元世祖宠着马可·波罗,舍不得让他们走。恰好那时候,伊尔汗国国王的一个妃子死了,派使者到大都来求亲。元世祖选了一个名叫阔阔真的皇族少女,赐给伊尔汗国国王做王妃。伊尔汗国使者认为走陆路太不方便,知道尼古拉他们熟悉海路,就请元世祖派尼古拉他们一起护送王妃回国。元世祖只好答应。

公元1292年,尼古拉兄弟和马可·波罗就和伊尔汗国使者一起,离开中国乘海船经过印度洋,把阔阔真护送到了伊尔汗国,经过三年的跋涉,才回到威尼斯。

这时候,他们离开威尼斯已经二十年。当地人长久没听到他们的消息,都以为他们死在国外了。现在看到他们穿着东方的服装回来,又听说他们到过中国,带回许多珍珠宝石,都轰动了。人们给马可·波罗起个外号,叫做“百万家产的马可”。

没有多久,威尼斯和另一个城邦热那亚发生冲突,双方的舰队在地中海里打起仗来。马可·波罗自己花钱买了一条战船,亲自驾驶,参加威尼斯的舰队。结果,威尼斯打了败仗,马可·波罗被俘,关在热那亚的监牢里。热那亚人听说他是个著名的旅行家,纷纷到牢监里来访问,请他讲东方和中国的情况。

跟马可·波罗一起关在监牢里有一个名叫鲁思梯谦的作家,把马可·波罗讲述的事都记录了下来,编成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一名《东方闻见录》)。在那本游记里,马可·波罗把中国的著名城市,像大都、扬州、苏州、杭州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称颂中国的富庶和文明。这本书一出版,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热那亚人因为马可·波罗出了名,把他释放回国。

打那以后,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学、数学、医学知识开始传到中国来;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也在这个时期传到了欧洲(中国的另一个大发明造纸术,传到欧洲要更早一些).